汉中“工业母机”造出“新活天富代理注册力”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5-07-11 浏览:172

  7月10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采访团走进汉中市南郑区,在固达数控(汉中)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触摸到了西北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跳动脉搏”。机器轰鸣中,数控龙门铣床的测试数据在屏幕上跳动,工人师傅们正忙着给刚装配完的机床做最后调试。作为汉中数控机床产业链强链补链的关键项目,这座正在加速崛起的工业母机生产基地,正以“技术突围+高效建设”的双轮驱动,为陕南乃至西部高端制造注入强劲活力。

  在现场,技术人员正在测试新生产的数控龙门铣床,各个岗位上,工人们熟练操作机器,干劲十足……“这条装配线,从设备安装到试生产只用了3个月,现在每天都有新机床下线。”固达数控(汉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黄永锋介绍。

  据悉,工业母机生产线项目正以“边生产、边扩建”的高效模式推进:一期租用梁山工业园区1.5万平方米厂房,两条生产线(机械加工、机床装配)已投用,20余台核心设备运转不停;二期计划2026年底建成投产。

  作为固达数控布局全国的第四大生产基地,继广东东莞、河源、浙江温州之后,汉中基地从落地起就锚定“高效能”:项目聚焦数控双侧铣床、数控龙门铣床、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高端机型,达产后年产500台高端工业母机,将直接填补西北区域高端数控机床制造的空白。“我们服务的4000余家客户遍布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汉中基地投产后,西北客户的交货周期能缩短30%以上。”黄永锋说。

  “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核心技术卡脖子,整个装备制造业都会受制约。”黄永锋的话直指关键:项目生产的高端机床,其主轴、导轨等核心部件及控制系统均实现国产化,关键精度、稳定性等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举打破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

  这种“硬底气”让“陕西制造”在高端装备领域有了话语权。“比如我们的铣削机床,在精密模具、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加工精度,能满足国内顶级企业需求。”黄永锋说,正是这份技术实力,让项目不仅能完善汉中数控机床产业链,更能为全国高端制造企业提供“不被‘卡脖子’”的解决方案。

  “汉中基地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陕西机床产业协同发展的一环。”黄永锋说,目前,项目已与宝鸡机床、秦川集团等省内龙头企业达成协同意向,未来将构建从铸件供应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我们的铣削机床填补了陕西机床品类的空白,与省内企业形成互补,就像给产业链装上了‘新齿轮’,转动效率更高了。”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7月9日、10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团来到黄陵,走进秦创原轩辕科技创新中心、黄陵矿业2×1000MW发电项目,采访产业发展进展,了解企业的科技创新情况。

  在秦创原轩辕科技创新中心的轩辕直播间,主播正在介绍特色农产品。看着后台的数据,陕西传梦匠美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成高兴地介绍起团队开展网络直播的历程。张成表示,他们得到了秦创原轩辕科技创新中心在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大厅里的大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果业数据。这里还可以进行路演直播、投资互动、信息展示等。

  据介绍,秦创原轩辕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黄陵县对接联通省市秦创原的重要通道,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总窗口”。目前中心入驻企业179家,涵盖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多领域,开展“专业培训+一对一辅导”120余次,实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数量倍增目标,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数量分别为83家和44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家。秦创原轩辕科技创新中心被省市认定为“延安市级众创空间”“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陕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煤矿智能开采重点实验室、翡翠梨研究院、省级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等国家和省市级创新平台15个,建成众创空间、三牛平台登录地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5个。

  间冷塔、主厂房、锅炉……在黄陵矿业2×1000MW发电项目,高高耸立的几处大型建筑吸引了记者关注。据工作人员介绍,间冷塔是电厂设施中用于冷却循环介质的关键设备,通过水循环吸收热量并排放至大气,实现热能的有效转移,同时是电厂中标志性建筑物。主厂房是电厂核心功能区,主要容纳汽轮发电机组、热力系统及辅助设备,实现能量转换与系统控制。

  黄陵矿业沮源发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主要承担黄陵矿业店头电厂二期2×1000MW机组扩建项目开发建设,项目是黄陵矿业公司为加快国家规划内支撑性电源建设,保障陕西省电力增长需求,推动延安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也是黄陵矿业做大做强电力板块,全力打造“一流企业”的重要举措。机组选用2台1000MW高效超超临界间接空冷燃煤发电机组,采用煤电一体化模式建设,同步建设除尘、脱硫及脱硝等环保设施,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110亿度,年产值可达40亿元,可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将对促进黄陵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发挥煤电集聚效应发挥重要作用。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黄涛 文/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新闻资讯

  • 智能数控时代来临:从铁汉到温暖的助手如何重塑中国制造业?
  • 汉中“工业母机”造出“新活天富代理注册力”
  • 工业筋骨:特种钢——市场全景解析
  • 7月11日聊城市场合金管午后价格暂稳
  • 黑色期货早报:各品种涨跌互现多机构料铁矿石震荡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