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日照钢铁控股集团的车间里,钢水正以惊人的速度完成蜕变——从炽热的钢水到成卷的钢带,全程仅需7分钟!这项名为“ESP无头轧制”的尖端技术,不仅将传统3小时的生产流程压缩至“瞬间成型”,更以全球最薄0.6毫米热轧带钢、能耗直降70%、碳排放锐减80%的颠覆性突破,引领着钢铁行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走进岚山区山东日照钢铁控股集团全流程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一座1780平方米的集控大厅内,401块大屏实时跳动,100万个数据点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无缝传输,远程操控着炼铁、轧钢、物流等全流程生产。这座“钢铁大脑”将数百名工人从高温、粉尘环境中解放,实现“一键炼钢”的智慧化转型。
“过去铁水成分需人工化验,如今系统自动预测并实时调整,效率与精度双提升。” 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系统处处长、京华日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新永表示,日钢通过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技术,开发出218个智能应用模型,纵向打通数据链路,横向贯通生产工序,打造出行业规模最大、集成度最高的智能管控体系。目前,日钢的智能集控中心已覆盖料场、烧结、高炉、ESP及冷轧产线,未来还将扩展至长型材、板材等领域,实现全厂区智能化覆盖。
记者了解到,日照钢铁的ESP生产线米长的设备串联起了连铸机与轧机,钢水经铸轧一体化的刚性连接,无需中断即可完成连续轧制。日照钢铁ESP管控中心主任陈统介绍,传统工艺中,钢水需经历连铸、切割、加热、轧制等多道工序,三牛注册登陆耗时长达3小时,而ESP技术通过全流程无头轧制,直接将生产时间缩短至7分钟,效率提升超50%。
“这不仅是速度的革命,更是质量的飞跃。”陈统介绍,ESP技术产出的带钢厚度精度极高,钢质纯净且性能稳定。目前,日钢已建成5条ESP生产线毫米超薄热轧钢卷,最薄试验规格下探至0.5毫米,相当于四五张A4纸的厚度,比行业同类产品薄一半以上。热轧带钢厚度直逼冷轧水平,可替代部分冷轧产品,直接用于酸洗、镀锌等后续加工,大幅降低产业链成本。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日照钢铁的ESP技术成为行业低碳转型的标杆。相较传统工艺,ESP技术节能50%-70%、节水60%-80%、减少碳排放60%-80%,单位用地节省三分之二。近三年,ESP产品累计节约标煤11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2万吨,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
凭借“更薄、更高强、更绿色”的优势,日钢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展示厅中,陈统向记者介绍,日钢生产的0.6毫米超薄带钢广泛应用于汽车结构件,强度可达1500兆帕,车身的A柱、B柱等关键部位均采用此类高强度钢。“目前,国内每6辆家用轿车中,就有一辆使用日照钢铁的结构钢。”陈统表示。在物流领域,全球50%的耐候集装箱由日钢材料制造,港口与铁路上每两个集装箱中便有一个“日钢造”。此外,门业、家电、电器柜等行业中,日钢市场占有率均超20%,高品质热轧薄规格产品国内市场占比达49%。
作为全球最大超薄带钢生产基地,日照钢铁的ESP技术不仅惠及民生,更撑起了国家超级工程的“钢铁脊梁”。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等标志性项目,高强度、轻量化的特性为工程安全与耐久性提供保障。
据了解,日钢的创新步伐从未停歇。企业年均研发投入超10亿元,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突破“薄规格轧制”“连铸拉速”等多项世界级技术瓶颈。全球首发的LA级低合金ESP薄板、1.0毫米花纹板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市场占有率独占鳌头。
自2003年成立以来,日照钢铁以“181天建成投产”的奇迹写下“日钢速度”,如今更以ESP技术重塑行业格局。企业累计产钢超2.6亿吨,销售收入破万亿元,纳税超千亿元,捐赠公益资金逾10亿元,连续9年稳居全国钢铁第一梯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环保绩效A级企业”等荣誉。
在这片黄海之滨的热土上,一场由技术创新驱动的钢铁革命,正书写着中国制造的崭新篇章。